• 我的简介

    我的两部分生活:写作生涯与学业工作

    我的写作

    至今为止主要获奖和出版作品

    出版作品

    2009年 长篇 《流浪玛厄斯》

    2011年 短篇集《星旅人》

    2011年 散文《时光里的欧洲》

    2012年 长篇《回到卡戎》

    2016年 长篇《生于一九八四》

    2016年 长篇《流浪苍穹》 (《流浪玛厄斯》+《回到卡戎》再版)

    2016年 短篇集《去远方》,早期作品再版

    2016年 短篇集《孤独深处》

     

    奖项

    2002年 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6年 首届“九州”幻想文学比赛一等奖

    2007年 短篇《祖母假的夏天》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2015年 短篇《北京折叠》获得中国科幻星云奖银奖、坐标奖

    2016年 短篇《北京折叠》获得世界科幻雨果奖提名

    我的学习工作

    职业:宏观经济研究员

    2002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

    2006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

    2009年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

    2013年 博士毕业

    2013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宏观经济研究

  • 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生于一九八四》

    长篇小说《流浪苍穹》

    短篇小说集《去远方》

    短篇小说集《孤独深处》

    文化散文集《时光里的欧洲》

    《生于一九八四》

    2016年5月上市

     

    小说讲述了三十年过程中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

     

    父亲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在回城之后反思自己年轻时所为,在内心负担的驱使下前往世界各地,寻求精神出路。

    主人公自小按部就班上学读书,生活平稳,却在面临人生方向选择的时刻感觉到迷茫,试图从纷杂的现实中寻找到自己的内心和自我道路,经历痛苦之后,逐渐找到内心的清明安宁。

     

    小说聚焦于人的内心求索,在时代变换中寻找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小说从《一九八四》出发,写真实世界中一九八四年之后发生的意味深长的变化。

    《流浪苍穹》

    2016年5月上市

    (原名《流浪玛厄斯》、《回到卡戎》)

     

    小说讲述了少年人如何看待社会制度不同的两个国度。

     

    一个世纪之后,人类在火星建立移民国家。经过一场艰难战争,火星由地球管辖中独立,从此两个星球开始沿着不同的社会制度轨迹前行。

    一种制度是全球市场化,人在市场中获得自由与异化,精神事物的价值仅由交易决定;另一种制度是统一的平等主义,人在研究创作中获得美和尊严,但承受制度的刚性施加的不便。

     

    几十年相互隔绝之后,两个星球之间的坚冰由一群留学的少年人打破。他们在一种制度中出生,在另一种制度中长大,目睹两个世界的对峙与误解,内心中既有疑惑,也有独特的答案。

    他们最终选择内心自由,在两个星球之间的苍穹流浪。

    《去远方》

    2016年6月上市

     

    早期幻想类小说重新组稿出版。

     

    包含了早期的一系列作品,包括:《看不见的星球》、《祖母家的夏天》、《遗迹守护者》等。早期喜欢写清澈的画面感,喜欢寓言感,意象多于情节。

     

    此外,有一些类型模糊的幻想作品,和我自己喜欢的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篇目,如《莫比乌斯》和《癫狂者》。

    《孤独深处》

    2016年6月上市

     

    新短篇小说集,大多为2011年之后写作的科幻小说。

     

    其中包括2016年入围世界科幻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是《北京折叠》初次收录出版。

     

    写作后期开始主动追求情节化强一些的故事性,在《弦歌》、《阿房宫》、《最后一个勇敢的人》等作品中有所体现。此外有几个趣味科幻。

    《时光里的欧洲》

    2012年3月

    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也是一本旅行背景书。

    书中照片来自于2010年夏天的旅途。

     

    按照城市串联欧洲三千年的历史故事。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文明中心。每一个中心有它的焦点,或是戏剧,或是哲学,或是音乐,或是建筑。

     

    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并非学术专著。只希望用这样轻盈的方式,将城市上空萦绕的精神串联成旅行的意义,为你的旅途增添些许趣味。

  • “我会一直写下去,在尘世间大地上的辛苦劳作中,写那些易逝的吉光片羽。”

    – 《我和我的写作》

  • 作品试阅

    由于版权限制,这里仅提供前言、后记和部分作品阅读。

    第零章 有时候我宁愿相信,人生的诸多不顺,只是因为最适合你的那条路尚未出现。 人最终要走上一条由自我意志推动的路。那种自我意志你可能一时看不清,却能感受到它和周围磕磕绊绊的摩擦。摩擦越剧烈,人就越痛苦。而你越痛苦,就越说明周遭处境和你的意志之间不匹配。于是你不得不改变你的处境。很多时候,是痛苦而不是欲望,推动着你在一个个处境之间跳来跳去,直到最终安定下来。在那之前,你不知道要往哪儿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捉住,不知道在哪儿撞墙死掉,但你知道,不动是无论如何不成的。 当你停下来,你就成为了你。那时你才知道,一切纠结,一切转折,都只是自我意志在拣选它的归宿。 今天我终于能回忆一些事情了。...
    引子 有这样一群少年,在一个世界出生,在另一个世界长大。 他们出生的世界是规则严明的大厦,长大的世界是散乱芜杂的花园;一个世界是肃静宏伟的蓝图,另一个世界是享乐放荡的狂欢。两个世界在他们生活中一前一后到来,不征求意见,也不考虑感受,只在命运的链条上依次降临,以不可阻挡的冷静将他们的一生席卷。 大厦中建起的,花园中被打碎;狂欢里忘记的,蓝图还记得。只在大厦里生活的,没有那破灭;只在狂欢里生活的,没有那幻景。只有经历了两个世界的转换的少年,才在一夜间看到暴雨坠落,远景消失,荒地里生出大片奇诡的花。 他们因此沉默,接受各方指责。 这是怎样的一群少年,为何走入了这样的命运。这恐怕是需要两百年...
    行走欧洲史 小序 这本书是讲一点欧洲历史。 2010年暑假,我们按照历史顺序,走过一串城市,它们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中心。一路走下来,穿过大半个欧洲,三千年时光。这本小书就是讲讲它们的历史故事。 我把这次旅行叫做“行走欧洲史”。它的缘起是双重的,既是兴趣和梦想,也源于经济与现实。去年暑假我们有机会在欧洲走走,在头脑中琢磨了很久,要怎么样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最后想到,不如走一次欧洲历史。选择这些欧洲文明的古都,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是两个穷学生,旅行的费用来自父母的支持和一点一点节省的奖学金,靠这些经费不可能任意选择目的地,在不能自驾的情况下,想要旅行得充分,...
    雅典 公元前387 我们在雅典停留两站,因为它曾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文明中心。这不是唯一一个让我们如此选择的地方,罗马、伦敦和巴黎,所有停留两站的城市,都有两种不同的悲伤。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在讲述悲剧的同时,将悲剧之后开始兴起并流行的一种文化称为与酒神相对的太阳神文化。这是悲剧时代之后的时代主题,在公元前四世纪达到顶峰。它清明、睿智,也冷淡、超脱。它是预言的智慧,但不是拯救的智慧。 它就是哲学。 雅典盛衰 沿着卫城小路从山顶走下来,我们也从雅典的辉煌走下来。在北坡可以见到一大片荒僻的园子,这是雅典的公共会场阿格拉。阿格拉是雅典的政治的中心,在雅典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于一九八四后记 写这个小说始于我对那一年的兴趣。幼时不懂历史事件的意义,长大之后慢慢学一点,才感觉出一些事情和时间节点的重要。有时候,某些时点就是平行宇宙的分岔点。试着想想在那个分岔点上如果事件以另一种方式转变会怎样,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 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九八四年是平行宇宙的一个岔口。《一九八四》是岔口可能的一种结局,而我们当前的世界是另一种结局。现实和小说有非同一般的相互映照,它们似乎不同,但又有着内秉的亲缘逻辑。它们是最远的距离,却又在某处有着亲如兄弟的相似。一九八四这个年份发生的事情对中国影响很远,城市开放、口岸开放、银行业和企业改革。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把一九八四...
    《流浪苍穹》这部小说2007年最初动笔,2009年定稿。初写时定名为《流浪苍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取名“星之舞”、“云之光”和“风之翼”。但在第一版出版时,由于篇幅的缘故,出版社认为难以合一出版,就拆分为两册,第一部分定名为《流浪玛厄斯》,后两部分相隔两年出版,定名为《回到卡戎》。对于这种安排,我没有什么意见,也理解出版社是为了很实际的发行考虑,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有一些遗憾,毕竟是连贯的同一部作品,拆分成题目不相关的两本就失去了连续性。 这一次,很高兴作品再版能还原我最初的定名,《流浪苍穹》。这是对初心的一次回归。我整个写作的初衷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一群少年,儿时生活在一种制度环境,少...
    2016年7月8日
    此次出版的《去远方》是《星旅人》再版。《星旅人》上一次出版是2011年,作为清华大学为百年校庆征集的学生优秀作品集出版。当时是百年校庆系列中的唯一一本小说,入选感到非常荣幸。这次更名为《去远方》,是用了集子中的一篇的名字,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此次再版,做了一些篇目调整。去掉了一篇自己不满意的《少年奥德赛》,放进了几个小短篇。上一次组稿仓促,想要调整的时候已经赶不上出版节奏,对不完善的作品始终有些赧然,这次重新组稿,把其他几个早期写过的短故事放入其中。这个集子是对我早期写作的完整的总结。 《去远方》是我早期写作尝试的集结。我写的小说始终属于无类型文学,这本集子中的作品就更为明...
    因为《北京折叠》的缘故,这本集子大概比较受关注。这是我在2010-2016年之间发表的一些科幻小说,从未出版过,是初次集结成册。 我之前曾说过,《北京折叠》是一部构想中的长篇的第一章,但是长篇目前还没有写,就暂时把《北京折叠》先作为短篇收入这个集子。长篇之所以没有写,是因为自我感觉还没准备到位。起初的构想有很多要调整,生活工作经历又让我有新的想法,也许要等很久才会动笔完成。 《孤独深处》的书名,缘于我对科幻小说的感觉。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 小说集中的个别篇目从未发表。《弦歌》是几年前发表的一...
    2016年5月7日
    (1) 清晨4:50,老刀穿过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去找彭蠡。 从垃圾站下班之后,老刀回家洗了个澡,换了衣服。白色衬衫和褐色裤子,这是他唯一一套体面衣服,衬衫袖口磨了边,他把袖子卷到胳膊肘。老刀四十八岁,没结婚,已经过了注意外表的年龄,又没人照顾起居,这一套衣服留着穿了很多年,每次穿一天,回家就脱了叠上。他在垃圾站上班,没必要穿得体面,偶尔参加谁家小孩的婚礼,才拿出来穿在身上。这一次他不想脏兮兮地见陌生人。他在垃圾站连续工作了五小时,很担心身上会有味道。 步行街上挤满了刚刚下班的人。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
    (上) 他跳过一道围栏,跑过草原的最后一段路。远方能看见线条和缓的山丘和小村的轮廓。长草在风中摇曳,无边无际,一棵枯树伶仃。夕阳照在小村的边缘,亮成耀眼的金色光晕。山的线条消失在光晕中,和天空草原融为一体。晚霞将草染成金色叶尖与黑色阴影的交织。草原像深海,远山是青蓝色。脚踏在草里,会在柔软厚实的触感中下沉,踩出擦擦的声音。四周只有风,寂静无人。这是他许久未见过的辽阔与自由。 他甚至希望能一直这样跑下去。 他在眼镜的一角测距,离地铁还有不到1公里,但身后的追缉者已经出发,距离他不到5公里。他心底有些许绝望。已经奔跑了这么远,眼看就能进入公共交通网了。可是恐怕是来不及了。只要能进入地铁,他有...
  • 与我联系

    请在这里留下你的话,我也许回复慢,但一定会看。